2019高考满分作文:踏雪寻梅

复制全文
下载
听作文
APP客户端
分享到:
关闭
听作文 - 2019高考满分作文:踏雪寻梅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弹奏,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味”,寻找那与生俱来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埋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文化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午节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时(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于他的毅力与決心,更认同于他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肆意挥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我们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去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因为这使命,邓世昌选择了撞船沉海;因为这使命,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因为这使命,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苏醒了。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我们携着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的荡气回肠,或半句曲笛的婉转悠扬。生活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他们始终称自己为潮州人,并为金漆木雕大神龛的修护,筹措大量的资金。而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寄寓了我们对故乡的无比怀念之情,也正是这“中国味”,给我们带来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热爱梅,只因为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是因为这“中国味”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2019高考满分作文:踏雪寻梅 乐乐
浏览(110)次  /  初一作文
收藏
推荐(25)次
喜欢(19)次
play
next
close
发表评论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每页10条,共0

~.~暂无更多相关内容~.~

 数据加载中...
返回
X
+
To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