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舍生取义

复制全文
下载
听作文
APP客户端
分享到:
关闭
听作文 - 《八佰》电影观后感:舍生取义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电影《八佰》毫无疑问将成为影院复工复产后的爆款,仅8月17日的点映,票房就突破了五千万,上座率34.9%(8月14日起影院上座率限制将放宽到50%,取消120分钟片长电影中间休息的规定)。

先下结论,《八佰》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或商业片,但不是优秀的历史片。因其设置的高光情节,几乎都属于胡编乱造,至少是有严重的夸大。本文所采用的历史资料来自网络,不可尽信,仅做参考。

电影《八佰》在叙事上大致按照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间顺序,并设置了十数个高光情节,本文将基于观影记忆和史料来探讨一下这些情节。

其一,杀俘虏。国军将士俘虏了数名日军,试图用杀俘虏的方式来训练新兵。虽然考虑到侵华战争中日军泯灭人性的行径,本人对于杀日军俘虏并无反感,现场的观众似乎也只觉得痛快。但此事并无史料记载,也在互联网上引起了颇多争议。

其二,日军泅渡偷袭仓库。电影中,日军穿短裤衔短刀通过水路试图偷袭四行仓库的守军,被逃兵和对岸租界的民众发现后警示守军,经过激烈的短兵相接后,四行守军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这段战斗场景是电影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但并无史料记载。

其三,数名战士前仆后继,身缚手榴弹纵身跃下,与试图安放炸药的日军同归于尽。历史上确有此英雄,名叫陈树生。在10月28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日军一组十几人的小分队潜至四行仓库楼下,企图安装炸药,进行爆破。陈树生身上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后,从六楼跳进了日军突袭小队之中,与十几个日军同归于尽。陈树生牺牲时年仅21岁。陈树生在仓库里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向英雄致敬,这一点电影里体现得很好。但并无数名战士受此鼓舞,前仆后继的记载。

其四,国旗保卫战。10月28日夜间,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危险自公共租界出发成功泳渡苏州河,并获得谢晋元的接见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这一段情节电影并未做明显夸大。但电影设计了守军列队升旗,日军出动飞机扫射国旗,守军以血肉之躯誓死护旗,守军将日军飞机打冒烟等情节。这些情节的故事张力都很足,但均属捏造。

其五,也是电影最后的高潮,守军撤回英租界。在守军坚守四夜后,由英军将军斯马莱特出面,联络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谈判,试图让守军离开四行仓库。蒋介石也认为四行仓库的死守已经没有价值,让这300多名战士死守牺牲没有太大意义,同意四行守军撤退。撤退途中,他们刚走到新垃圾桥上,无耻之极的日军居然向他们开枪射击,当场打伤了10人。直到英军将军斯马莱特亲自站到桥头怒骂日军背信,并且命令英军用平射炮朝天开炮威慑,日军才悻悻的停止开枪。

而电影则将这段撤退刻画成了一次及其惨烈的突围,仅在撤退过程中倒在桥上的国军将士就超过了史料记载的四行守军伤亡的总数(一说三十余人)。

其他不合理情节设计不再赘述,最后再谈几处我个人不太满意的地方。导演似乎过于浪漫主义,设计了很多诗意化的意象。如以戏剧中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类比守军,如白马意象,如“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般而言,这些设计不能算不好。但正如前面夸张的情节设置一样,真实的历史不够吸引人吗?

当然,对历史的夸大和“改编”是中外战争片和历史片的通病,我们也无法要求电影还原成历史纪录片。前不久热议的反潜艇电影《灰猎犬号》,“抗德神剧”《狂怒》,狗血爱情《珍珠港》,这些电影都是不错的商业片,但不免对人们的历史观产生极大的误导。

《八佰》电影观后感:舍生取义 乐乐
浏览(127)次  /  初一作文
收藏
推荐(26)次
喜欢(38)次
play
next
close
发表评论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每页10条,共0

~.~暂无更多相关内容~.~

 数据加载中...
返回
X
+
To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