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观后感

复制全文
下载
听作文
APP客户端
分享到:
关闭
听作文 - 《战国》观后感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电影取材战国时期,整部的篇幅都放在齐鲁两个国家,导演的意思应该是拿这部电影来写战国时代社会的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来影射整个大时代。战国是个大时代,七国争雄的大时代,跟东汉末年类似,也属乱世,周天子就跟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一样名存实亡,摆设而已。乱世必出英雄,且英雄如雨。乱世的英雄难免有悲和美。乱世中各个国家或地方一霸的领袖基本省都是求贤若渴,到处笼络人才,战国四君子的称号也是因为网罗人才而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在这个时候拜相封侯,也有的人在这个时候马革裹尸,尸陈旷野。导演在这个大时代只写齐魏两个国家两大军事奇才之间的情谊恩仇,就像这个时代的缩影。

乱世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各个国家领导人到处搜集智囊团和武将的年代。一个集团里面精英多了就经常不兼容,你不算计别人,别人就会算计你。孙膑都残废了,田忌都还在和庞涓里应外合要除掉他。也许是孙膑的锋芒太大,名称太大,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黄四郎初次看到张牧之时说的:霸气外露,找死!其实不止庞涓和孙膑两个师兄弟有种情况,秦国的韩非子和李斯也一样,同是荀子的学生,但韩非博学多能,才学超人,又在同个屋檐下,难免会遭到妒忌与毒害。人与人之间其实本没有什么矛盾,有了利益冲突矛盾就出现了,情谊跟利益的权衡点是很难找到的。就像有人点评中国的民企一样:一年红火,两年合伙,三年散伙。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至亲至爱也有可能成为敌人。这就是孙膑和庞涓的悲剧所在,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个人的命运很明显的被时代左右。其实不只乱世时期,和平年代也一样,才华横溢的人容易招人妒忌,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低调行事、大智若愚是聪明人的高境界,就像现在很时髦的话说的:低调是最牛b的炫耀。

人碰到绝望时所持有的心态也会决定绝望过后的命运,绝望经常生出希望,但大部分都是引导人走向死亡,就看人怎么调整自己,调整的动机是什么。孙膑遭庞涓膑刑后,被营救回齐国后也试图自杀,导演安排了个地震的场面让他活了下来。矢志报仇的他夹杂着仇恨和情谊。同窗而学,同塌而卧的情谊让他最终还是狠不下心来杀他,而是劝他投降。导演这样无非是要刻画孙膑的仁慈,我觉得这点有点假。人没有伟大到带着仇恨去复仇最后却又劝其逃生。

孙红雷在这部戏的表现挺好的,一出场就有点大智若愚的感觉,让我想起以前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时他的形象。这个小眼睛男人确实挺有男人味的。影片最终导演安排孙膑终身一跃自杀而亡,不知道是因为片中虚构的角色田夕即将嫁作国母,还是不想因为自己残疾而耽误了她,亦或是对这个时代感到绝望了。也许是为了体现他大爱无言这个主张吧,就像他在魏国时那些将军问他怎么打仗时他回答希望没仗打,大家都卸甲归田回家种田,享受和平安静的生活。

上一篇:1

下一篇:《洛杉矶之战》观后感

《战国》观后感 乐乐
浏览(125)次  /  读后感
收藏
推荐(37)次
喜欢(49)次
play
next
close
发表评论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每页10条,共0

~.~暂无更多相关内容~.~

 数据加载中...
返回
X
+
To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