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泪落满襟的理由-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感2000字

复制全文
下载
听作文
APP客户端
分享到:
关闭
听作文 - 不能不泪落满襟的理由-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感2000字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第一次与孔明兄的邂逅,现在想来,实在是绕了个大弯以后的事了,事实上,这个弯在笔者本人看来实在不能不说绕的伤天害理——陈寿的《三国志》——我说这话的时候,A君问我,你搞错没?三国那么经典的著作,怎么是绕弯?这话放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我自然会毫不犹豫的与之呼应,但后来我很惊诧的发现,在见识了人情世故的光明和黑暗后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那个在历史长河中如同神明一般的诸葛亮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算无遗策,若是单单如此也就罢了,可他到生命的尽头竟还是以鞠躬尽瘁的伟岸形象离我们远去。你说这就叫英雄。事实真是如此?不可信,只要有深思熟虑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怀疑。

于是,翻阅《三国志》,然后你会发现,陈寿确实对其他的历史人物很好的做到了“不曲笔,秉直而书”,即使书中有主观的评论,大多也只是寥寥数语,但是他对诸葛亮的主观评价却长达近千字,言行模糊的疑点也是最多的一个。所以说,《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格格不入,才是诸葛亮在历史中一步步走向人格扭曲的罪魁。

诸葛孔明这个人物的形象先是被陈寿夸大后又被世人崇敬的方面简单来说有三:第一是在政治领域,第二是军事领域,第三,是文学领域。在一般人看来,前两者正印证了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的高远志向,而最后的文学领域由《出师表》即可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笔者看来,以上三条却是没有一条是可以成立的。

首先是政治领域,让我们回到赤壁之战前夕,那场请缨赴江东说服孙权的时间节点,这场政治仗是诸葛亮在政治领域初露锋芒的事迹,但我们仔细阅读《三国志》的时候就会发现,诸葛亮在起初说服孙权的时候,费尽口舌才使得孙权“大悦”发兵,然而事实上诸葛亮的激将法、兵法孙权并不感兴趣,故意做出一副“观望成败”的样子,试想一下,被称为一代人杰的孙权难道就连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明白?而这样理解的原因就在于“权大悦,即遣...水军三万”是发生在诸葛亮说出己方战力之和“不下万人”之后。也就是说,这本来是刘备的军事机密,却让诸葛亮透露了出来,所以孙权当时就觉得自己既然掌握了刘备的军队情况,必然不用再担心养虎为患。同时,孙权这一犹豫,无疑是诸葛亮底牌频出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处在了被动的状态,和谈的利益规划自然都到了孙权手中。这么说的根据就是,刘备在同样与孙权出兵抗曹后,竟然连屯兵的土地都要向孙权去借,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赤壁之战的战后利益,与刘备基本是无关的。而一个和谈,竟然连半点的战后利益也没能争取到,这就不得不说这次和谈诸葛亮是江郎才尽了。因此,诸葛亮在战后也仅仅被提升为军师中郎将,派去郡县负责赋税征调了。就这点来说,刘备不愧为一个明君,对诸葛亮在和谈中起到的作用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不像世人那样,动辄将之看成是力挽狂澜。

其次是军事领域,我们撇开小说中虚构的“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不谈,诸葛亮参与的最正式战役(七擒孟获却明显是后世吹捧而来,诸葛亮其实当时并没有让南中真正臣服,原因是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南中依旧是叛乱四起,可以说,诸葛亮的心战策略基本宣告破产,而战斗目标没能达到,这同样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实际上是晚年的六出祁山,而诸葛亮也确实没让人失望,先是连收三郡逼降姜维,再是射杀张颌。然而,诸葛亮却处处受制于司马懿,最终被耗死在五丈原。后世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于司马懿的老奸巨猾和诸葛亮的年迈多病,认为实际畏蜀如虎的司马懿实在没有资本长期与诸葛亮对峙,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再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司马懿绝对必败无疑。事实上,司马懿的战斗策略并不能理解为“奸”,同样,他的心理素质也绝不是“畏”之一字可以那么让人简单粗暴地去理解的:那只是一种知彼以后的防守反攻,从诸葛亮制成木牛流马可以看出,蜀军其实是在缺乏粮草的情境下与魏军对阵的,希望的自然是一鼓作气。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正好以逸待劳,待其“再而衰,三而竭”,可是如此正常的战策,有些人却偏偏要认定司马懿是怕了,然而他们却忘了一点,既然司马懿都已经畏蜀如虎了,那身为虎的诸葛亮为什么连一个畏忌者都拿不下,反而要苦思良策水米不进?这说明,诸葛亮不敢轻易的与司马懿打一场攻坚战,所以是诸葛亮怕了,而非仲达。基于在相持中诸葛亮的诱敌心思,于是其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子的服饰极尽羞辱之能,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但当司马懿说出“亮体毙矣,其能久乎?”的断言后,诸葛亮却只能心灰意冷的报以叹息。两人带话都是为了打击对方,但是诸葛亮的目的落空了,司马懿的目的却达成了。前者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羞辱,后者是以失败者的姿态承受怜意,如此对比,两者间在军事上的作为高下立判,司马宣王的心理素质也可见一斑,绝非诸葛亮可以媲美,到最后,连诸葛亮自己都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之后他就再也没能想出什么好法子对付司马懿了,吐血败亡也是迟早的,“大小文案亲自过问”也不过是名节之争罢了。这简简单单的一攻一守,又何来年迈多病之说?即使再给诸葛亮十余年的光阴,我们也未必能保证他的胜利,然而诸葛亮之死,虽说悲壮可泣,但却完全是因为其军事上的失败造成的,我们也没有道理堂而皇之地编造出诸葛亮的卓越以及“壮志未酬”而“遗恨”来为其辩护。

最后的文学领域,这种程度的赞扬依据更是显得毫不严谨甚至是儿戏,什么都不必多说,就说这七百多字的《出师表》里,理应有的战事的分析报告不见多少,光是告诫刘禅在其出师后朝中无人之时谨守君臣之道不要乱来的话就不下六七百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此文尽管行文周密、文采斐然,但那终究是后话。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诸葛亮这份《出师表》是一份十足的偏题文章,按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来说,及格分都不一定有,又何来赞词?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悲哀并不在于史学家们所说的未兴汉室,遗恨身死,而在于他那被虚构扭曲的一生,如果抛却一切不必要的粉饰来看待我们的孔明兄,这个用自己的九曲人生谱写鞠躬尽瘁的悲怆史诗的人,他确实值得我们去敬服,但他真正属于自己的傲骨却未能得以传承,相反,他那趋于平庸的功业却屡屡被人吹捧至斯,如此说来,我就不知道“长使英雄泪满襟”又是何为了。再者看,历史上名动天下的谋臣贤士,诸如和珅、姜子牙之流,无一躲得过被人曲解甚至是神鬼化的命运。一日我在电视剧里看到电视剧里的“和珅”的时候,我心里简直酸的厉害,不知道是反胃还是难过——在历史上曾经因为才学卓越而被推举为官的那位美男子在电视剧里竟然活生生被戴上了一副贪污腐败的丑恶嘴脸,而原本应该胆小如鼠、迂腐成性的纪晓岚却被美容了一把,成了一代风流才子。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能够在史官的天下中赢尽古今赞誉:因为他有无上的史德。毫无疑问,史德才是使得历史流传的最终依靠,丢了史德的历史注记,那只能是对历史人物的“绑架”。就这一点来说,对我国古代那些不幸被“跨时代绑架”的历史巨擎们,泪落满襟,还需要更多理由吗?

不能不泪落满襟的理由-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感2000字 范琦
浏览(146)次  /  读后感
收藏
推荐(48)次
喜欢(33)次
play
next
close
发表评论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每页10条,共0

~.~暂无更多相关内容~.~

 数据加载中...
返回
X
+
Top
关闭